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练技术 > 教练人生 >

【人本教练模式】第一章 第四节 教练之“道”

时间:2014-07-03 15:26来源: 作者:运然 点击:
教练的过程是洞察心态、探究原因的过程。《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还加上一句,“道生而行正。”教练帮助被教练者 自己去看到他的这个“本”,也就是他存在的原因和目的,继而生出他的 “道”,然后他所作所为的方式和方向正确无偏。“道”是内在的

   教练技术正在影响着一批批的中国人


   教练的过程是洞察心态、探究原因的过程。《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还加上一句,“道生而行正。”教练帮助被教练者 自己去看到他的这个“本”,也就是他存在的原因和目的,继而生出他的 “道”,然后他所作所为的方式和方向正确无偏。“道”是内在的素质,人本教练模式认为“领导力”是教练的“道”,并且在本书中会重点探讨教 练的领导力和领导技巧。为什么如此突出“领导力”在教练中的作用?我们借用调适性领导力的概念来阐明。​


   我们用病人看病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调适性领导力。病人去医院看病,一般会碰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病人把症状告诉医生,医生开药,说只要按照药方服药,很快就会康复。一般的看病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病人完全相信医生, 医生也很自信自己的诊断和开出的药方。这种情况中,病人的期望很实际,希望医生能提出解决之道,将病因确实找出并加以治愈。病人依赖医生的专业知识,并将大部分责任转移到了医生的身上。医生则依赖病人的 信任、满足程度与付款的意愿。​


   第二种情况,医生将问题找出来了,但没有提供明确的根治对策。比如医生诊断出病人是心脏病,开出了药方并指导病人服药,医生只是提供了一个提议,并没有说按照这个药方吃药就一定能够康复,相反,医生强调病人要注重饮食和运动,心情也要舒畅,这对治疗非常关键。医生心中或许有解决方案,但他并不是主要的执行者,他只是做了一部分的工作。 主要的执行者是病人,他必须评估医生建议的得失,自己创造出解决的方案。比如什么才叫心情舒畅?饮食和运动的平衡点是什么?都得靠病人自己做出判断和实施。如果病人对自己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医生也对他的病情无可奈何。这种情况下,医生和病人对解决问题都有责任。​


   第三种情况,病情是医生也没有见过的疑难杂症,找出病因困难重重,医生以往的经验派不上用场,而且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法。这个时候, 医生的办法是与病人进行深人的沟通和探讨,共同学习来寻找问题所在。 找到问题后,再一起来学习,找到治疗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双方的沟 通是及时和开放的,医生根据病人的反应来随时调整方案。​


   上面这三种情况包含了技术性问题和调适性挑战两个概念。调适性领导力是哈佛大学教授隆纳‘海菲兹提出来的。他认为组织面临技术性和调适性两种不同的环境和挑战,在技术性环境中,组织面临的问题和解答的 方法都相当明确,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告诉成员,成员遵照执行。在调适性的挑战中,问题不明确,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法,组织需要共同学习来应对挑战,调适性问题往往是没有现成答案的系统性问题。技术型领导强调权力,企业按照领导的旨意运行,调适型领导注重调适,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和职责交给全体成员。​


   下列表格列出了病人看病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医生直接告诉病人方法,病人遵照执行就行了,是技术性问题。第二种情况,医生同样告诉方法(开药方),但是病人要自己调整和进行判断(注重饮食和心情等),而且病人自身的情况对治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技术性问题和调适 性问题并存。第三种情况,以往的经验在新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双方都不 知道答案,甚至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需要双方在互相鼓励和学习中寻 找,这就晕调适性问题。​

   海菲兹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从看病的过程中看到了技术性和调适性的差别,但调适性领导力不是专门为精神医学提出来的,而是适用于整个社会,当然也包括企业。海菲兹的研究结果是有普遍的实用性,因为他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从事了十余年的领导教学和研究,同时还负责该校的领导力研究中心,为政治、经济及非营利性工作领域提供战略战术。这些专 业背景让他的研究见解独到,适用性强,对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调适性领导力的理论对传统的领导观念有所厘清,也提出了新的社会契约与公民生活的主张。​


​ 

   传统的领导者大多是技术性的领导风格,他们拥有超凡的承担责任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任务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成员,并督导大家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领导者和员工都相信领导者的经验和能力,在习惯性 的指令和服从中,领导者成为了权威,形成了给方法的行为模式,很少征询下属的意见,成员成为了服从者,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领导者的经验 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安全性和发展方向依赖于领导者的权威。​


   在过去那种市场竞争不大的环境中,变化在缓慢中进行,或者很久都没有大的变动,权威的作用是明显的。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瞬息万变,很多新生的事物没有人经历过,在人们来不及思考的时候就来到了眼前,就像滚滚而来的互联网浪潮,对所有人都是新鲜的,以前经营企业的成功经验可能就是经营互联网企业的一种障碍。​


   可以想象,用技术性的方法去解决调适性的问题,会出现什么结果。 就拿刚才的看病来说,一位患疑难杂症的病人去看医生,医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说是某种疾病,然后给病人开药方,保证说药到病除,病人则习惯了医生的权威,也没有任何怀疑,结果只会加重病情和延误有效的治疗。​


   遗憾的是,习惯使用权威的领导者,热衷于发号施令,往往看不到这种变化,更没有意识到技术性和调适性的差别。在现实中,情况愈困难, 人们越倾向于求助权威,寻求无须自己做任何调适的解决方案。人们只想得到答案,而非面对问题,对于需要面对调适性工作的现实,人们会选择逃避,转而寻求权威来为他解决困境。​


   病人生病的时候,总是希望医生很肯定地告诉他什么时候能够医好, 因为过去就是这样医好病的。习惯被权威驱使的人,在碰到困难的时候, 总是希望权威告诉他下一步该怎么做,因为以前领导就是这么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权威领导者不断给方法,把自己变得很有控制力,团队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权威的能力和正确性。团队成员对领导的权威性越服从和认可,就越变得更加无能为力和不愿意承担责任,对领导给方法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领导者在众人的高期望之下,一方面有使用权威的习惯,一方面 有维护权威的需要,碰到问题就赶紧找方法,结果把注意力放在提供技术 层次的答案上,忽略了外在的变化和真正的原因。​


   当权威领导给出的方法几次失效后,人们会怀疑权威的能力。但是,由于长期的依赖性,会出现矛盾的组织心态:人们希望权威来领导,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另一方面却又排斥他的领导,认为他的方法并不能带来出路。排斥心态积累到一定程度,组织就出现了人浮于事,表面上对领导 者应承得很好,实际上却不去执行。​


   在调适性领导中,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具体,领导者也许能够找到问题,但是未必知道解决的办法。这个时候,没有人是权烕,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面对各种价值歧义所引起的冲突,了解釆取各种解决方案必须付出的代价,学习调整并修正自己的信仰、行为和价值观,然后针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拟订行动计划,逐步付诸 实施。在调适性的环境中,企业成员才是主体,领导者不过是他们合法授 权的代理人而已。​


   从以下表格中,可以对比技术性领导和调适性领导的区别:​

   在现代组织中,调适性的问题越来越多,用权威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比如现代人力资源中提到的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要我做”一般是迫于外在压力而不得不做,即使做了工作,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我要做”是我愿意去做的,我是主动的,一切行动和结果自己负责。这个转变不是技术性领导能解决的,一定要用调适性的方法, 让对方转变心态,看到“我要做”的正面意义和将产生的价值,才能真正达到效果。所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从技术型领导转型为调适型领导, 既要有给方法的能力,也要具备调适型领导的能力,这两者都很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运然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4-06-18 11:06 最后登录:2014-07-22 09:07
 
QQ:13905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