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国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 然而这批孩子进入社会后,既要美国式的公司福利,又要中国式的铁饭碗,却没有美国员工的自律和中国传统的忠诚。 从小讨价还价,长大后失去原则,该讲情的时候讲理,该讲理的时候说情。这是我们现在许多家庭教育缺失理性成分的结果。 ——刘墉】 以上这段话可能有点重,但在此刻的中国,孩子的教育也是一个很严峻的现状,日子好了家长反而不知道如何对待教育孩子了,想要把自己小时候得不到的爱全部给孩子,各种舍不得,幸运的是有一部分孩子继承了正向的品质,品学兼优,生活学习快乐幸福有创造力。不幸的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知天高地厚,长大了叛逆不羁,似乎置身于无人管地带⋯⋯⋯家长除了叹息,毫无办法。 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这是一条心理学定律,全世界通用。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家长的状态极大的影响了孩子的状态! 亲爱的家长,问问自己,你是这样吗?觉得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顺利,都在跟自己做对。 你的孩子把遥控车忘在小区活动场了,你马上扬起眉毛大声叹气:“你又这样,老是忘东忘西!你如果总是这样丢三落四,长大了可怎么办呀?! 对孩子的影响 的确,发火或崩溃都是正常的反应,如果不这样的话,你早就成了开悟了,但如果你对所有的小事都担心得不行,那孩子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起起伏伏的时候,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如果你经常提高嗓门,使用“你从来不”“你总是”这样的词,孩子很难知道到底怎样的反应合适,怎样的反应又有些过火。所以,孩子可能说:“你太不公平了!你是全世界最讨厌的妈妈!”就因为你不让他在睡觉前吃冰激凌。这样做的另一个负面效果就是,如果真的出现比较严重的状况,孩子可能根本不在乎你说什么,因为听上去跟你平时说的话一样。如果你说“着火了,咱们得马上逃跑”和“你都没有收拾好乐高”用同样的语气,那么等你真着急的时候,孩子也不会行动。 赶走坏习惯 如果生活中出现了意外,先在心里给它评级,从1到10。1级表示不会影响你生活质量的小事,比如两三岁的孩子把背心放错了柜子。10级表示非常紧急的情况,比如学步宝宝的手被车门夹住了。评级之后,你就要暗下决心,对8级以下的事情绝不发火。一开始你可能觉得每件事都是20级严重,但过一阵子之后,你就开始慢慢发现,这些事情之间确实有程度上的不同。 又问问自己,你是这样吗--总是以提问的方式说出你的要求?? 你想让孩子收拾东西,所以问他:“你能不能收拾一下玩具啊?”接着说:“现在就收拾,好吗?” 对孩子的影响 如果你每次下指令都用提问的方式,或者最后总是加上“好吗?”,孩子们听到的就是你在请求,认为他也可以选择不做。“你放弃了自己的权威,拉长了让孩子做事情的过程。” 赶走坏习惯 当你希望孩子立刻按照要求行动时,关键是要表达清晰。你可以从用句号代替问号开始:“我们要去公园了,请穿好衣服吧。”或者“关上电视,现在就关。”等等。如果孩子没有立刻行动,你可以这样说:“让妈妈看看你会不会关电视。要不然妈妈就来帮助你。” 清楚地说明要求能让你控制住局面,不用再发脾气;同时,孩子们也明白谁说话算数,知道要听话。这里要提醒下,下达清晰的指令也是需要练习和坚持的,所以你既要给孩子耐心,也要给自己耐心。 再问问自己,你是这样吗--像新闻联播一样,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说得十分美好。 你要修理汽车前挡板,得花500大洋;你最好的朋友要移民了,所以你的心情十分灰暗;有一个生意出大问题了,你很焦虑;但当孩子问“妈妈你怎么了”的时候,你微笑着说:“没什么,宝贝儿。我挺好的! 对孩子的影响 保持乐观的态度确实不错,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就不对了。孩子需要明白,感觉伤心、生气或沮丧也挺正常的。事实上,无论你觉得自己隐藏得有多好,孩子们总是像敏锐的雷达一样,能捕捉到蛛丝马迹。他们能觉察到所有没说出口的话。而如果你总是不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那孩子也会学着隐瞒自己的感受。有时候,孩子还会以为是自己惹你不高兴,因而会自责。 赶走坏习惯 当你有点小情绪的时候,比如伤心、沮丧、疑惑或害怕时,就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因为孩子需要有一个谈论自己感觉的榜样。所以,可以尝试跟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绪,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解释一下原因,把它跟孩子经历过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你可以说:“我们来了一个新老板。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他相处。还记得你见新老师时有些紧张的事吗?我现在的感觉就是那样。”或者说:“外婆生病了,妈妈有些难过。不过妈妈知道医生会照顾她的。”对于上学之后的孩子,你可以多讲一些细节了,因为他们能够理解,而且能把别人的问题跟自己的问题完全分开。你可以鼓励孩子自由提问题,这样你就能缓和他焦虑的心情,他也能听到自己想了解的事实,不用自己瞎猜了。 选择-孩子的选择是怎么学会的? 选择水果,选好了对身体有益,选不好顶多拉一次肚子;选择一个爱人,选好选不好就可能影响一生。这就是不同性质的选择,影响大小也不同。但是,不管哪种选择,结果都在于一个人的选择能力, 所以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很重要。 ◆案例分享:妈妈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 几个小孩一边喊着:"我要吃木瓜!""荔枝给我!给我!""别动我的小西红柿!我吃西红柿!快点儿!快点儿!""妈妈,帮我拿一块西瓜!" 一边去取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其中的一个孩子却被妈妈按住了手:"宝贝,吃葡萄,葡萄最有营养!来!来!"谁知这个孩子对葡萄并不感冒, 他挣脱妈妈的手, 直接去拿那个大块的西瓜! 妈妈很不开心, 大家都说:"孩子想吃什么就让他吃什么呗!都是水果,能有多大区别啊!" 通过这个画面, 我们看到了孩子的选择。他们想吃什么、喜欢什么就选择了什么样的水果, 不会去想营养之类深层次的原因,但是却各自有各自的理由,各自有各自的标准,各自都是遵从自己的意志选择的。 每个人从小到大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大到选择职业、配偶,小到选择衣、食、住、行的方式。选择能力是人们终生都用得着的能力,也是决定这个人一生能否顺利的关键。 ◆干涉孩子选择,是对精神心理的巨大伤害 后来,儿子不断地缠着妈妈要去吃洋快餐,妈妈就满足了儿子一次。就在那天,妈妈从儿子挂了一天的幸福笑容中明白了一个道理: 尊重儿子的选择,儿子会变得懂事。 我听后,立即就祝贺了这位妈妈,因为她终于明白尊重儿子的选择对这个孩子的成长将有多么大的影响。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不同的选择。 孩子和大人的思维是有区别的,如果父母总是按着自己的想法替孩子做出选择,那么不可避免地就会影响孩子选择能力的发展。 当前有些父母的做法是,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包办选择,不管孩子愿不愿意,硬拉他去参加各种学习班。这实质是大人对孩子生命时间的武断强行分配,是对重大选择的无理干涉,其中包含着孩子时间和精力上的巨大浪费,还有精神和心理上的严重伤害。 其实,选择的过程也是孩子了解自己、展现自己的过程,更是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好机会。有的父母觉得如果什么都让孩子做主,不严加管教,孩子就会形成"网瘾"、过度"追星" 和"盲目崇拜" 什么的。其实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早期教育不当造成的,或者是家长对孩子溺爱、放纵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是孩子不具备健全的人格、不具备正确选择自己行为的能力造成的。 ◆父母用对2方法,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1.给孩子时间 父母培养孩子,最终就是想看到一个能够完满选择自己人生的孩子,而这份能力是从幼时选择吃什么水果、穿什么衣服开始的。父母要多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父母既要鼓励孩子去尝试,又要培养孩子承担后果的勇气。如果孩子选择的水果不是他喜欢的,也要让他吃掉,这样的话,下一次选择的时候他就懂得慎重了。 2.选择不是考验 孩子幸福与否,在于他内心的体验,而不是世人强加上去的标准。父母本着爱和信任的心理让孩子选择,孩子的内心能量就会很充足,他便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选择和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