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精典 > 智慧人生 >

原谅自己的“不能原谅”

时间:2014-10-11 14:27来源: 作者:贝贝 点击:
宽恕是一个历程,它不能一蹴可就。请切记,生命是一种“缓抵达”。

“情绪过不去,理性就出不来”

宽恕是一个历程,它不能一蹴可就。请切记,生命是一种“缓抵达”。

 

把宽恕当作是公德去实践,恐怕会有大问题

你说‘疗愈最终都要走向宽恕’,却又说‘不要轻言宽恕’,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有一天,有位学员这样问我。

好,宽恕这件事是个大学问,请让我好好说一说。

 

我承认,宽恕是一种美德,对于很快能够宽恕他人的人我很佩服。但是,如果把宽恕当作像公民道德那样的规训来实践,恐怕就有问题。

此时,宽恕会变成一种“应然”,变成一种头脑的运作。一旦这件事变成理性的应然,而你又做不到时,就会产生罪恶感。然后,之前被伤害的“愤怒”,加上现在无法宽恕原谅别人的“罪恶感”,这两个东西搅和在一起,就在心里“鬼打墙”(打架、冲突),如此,人怎么可能好好过日子呢?  

 

情绪过去,理性出来

有一种个案我最常见:从小被父母家暴伤害很深,内心伤痕累累,但外在的道德却告诫他(她)“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是不会错的(那一定就是我的错啰?)。纵使父母有错,我们也“应该”原谅父母,因为父母已经够辛苦了。你听过这种说法吧?

 

当你也是这么想时,就会“自动化”地忽略自己受伤的感觉与事实,你会把内在的愤怒压抑到某个黑洞里。如此,反而叫人更受伤。

不信的话,我再举个例子给你听。

 

曾有一位个案因为抑郁症来找我,她曾多次自杀。跟我谈了几次之后,我才明白她罹患抑郁症的原因。小时候她曾经被家里的长辈性侵过,后来父母知道了,虽然同情她,却很无奈,碍于面子,“家丑不可外扬”,于是叫她闭嘴,千万别张扬出去。

 

后来母亲带她去教会信上帝,结果更惨。因为教会的牧师为了帮助她不要想太多,努力地要她去宽恕别人,还引用圣经的话:“我们要宽恕我们的敌人。”希望她可以“忘掉”这件事。

结果呢,忘得了吗?告诉你,不可能的。“情绪过不去,理性就出不来”。 

 

生命从来就不是一个理性的运作

如果妄想透过理性的教诲及道德的认知去宽恕一个人,忘掉自己内心的伤,根本是徒劳无功。请相信我。而且当你如此做时,还会出现一个危险性。

 

如前面所说,当宽恕变成一种教条、理性的运作时,我们的情绪、愤怒就得被压抑。然而,愤怒是一种很有power的能量,你压抑它,它会躲藏在你的身体每个细胞里,找机会攻击你。

 

如果它不是从身体找出口,就是让你心理生病。你听过有一种关于罹患癌症的说法吗?人会得肿瘤,其实跟情绪压抑有关,尤其是愤怒、悲伤的情绪,这就是身体的出口!因为,情绪需要被抒发,愤怒需要有一个出口。

 

认回自己的情绪永远是疗愈的第一步

我的个案当中很多罹患抑郁症的当事人,大多是情绪压抑的高手。治疗方式无他,就是面对情绪,当你否认情绪,其实也在否认自己的存在隔离情绪,也同时隔绝了我们与自己的连结,甚至与他人的连结,于是,人活得茫然空洞、缺乏动力。

 

关闭情绪,等于把自己囚禁在一座黑牢里,不见天日。唯一的救赎之道是:打开天牢,让情绪“重见天日”。

 

认回自己的受伤、认回自己的情绪,永远是疗愈的第一步。

所以,我绝对不会一开始就跟案主说:“你要去宽恕伤害你的人。”不,请你不要急着宽恕。反过来,如果内心充满怨恨,我会鼓励他把怨恨、受伤的感觉“毫不保留地说出来。

 

请不要急着原谅,做不到原谅也没关系,请你先原谅自己“不能原谅”。一切宽恕,从真实的自己开始。

 

不管是我自己的亲身经验或是我从案主身上学到的宝贵教训,都让我知道一件事:宽恕这件事,是需要时间的

宽恕是一个历程,它不是一蹴可就的。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贝贝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4-06-18 07:06 最后登录:2014-10-11 14:10
 
QQ:13905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