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环保思想综述 1、崇尚和顺应自然的思想 2、“天人合一”的“和合”思想 “和合”是中国文化生命之所在,它是被普遍认同的一般的原则,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一 体的理论,即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自然离开了人也就失去了意义。 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系统的表述了“天人合一”学说,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 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与自然具有感通性,天地的某些变化预示着人类社会的起伏、曲折, 人的活动也会引起天地的回应,水旱、地震、山崩等自然灾害是天对人的谴告。如果我们撇开董仲舒 的唯心主义体学和非合理的成分不谈,仅从环保的角度来审视它,其含义无非是说天[自然]是放大了 的人,人是缩小了的天[自然],天和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相似性。它的合理成分在于从总体系统的 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人与自然为息息相通、密密相关的,人的活动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变迁 ,自然环境的变化教人“以察时变”,最终实现和谐一体的天人关系。 二、传统文化中的环保思想的现代启示 1、树立自然界是有价值的世界观 有一种观点认为,价值只有对人来说才存在,只有人才是价值主体,因为离开人所谓的自然价值和自 然的内在价值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人是价值的主体,但自然界是有价值的,且具有内在 性和客观性。“自然价值是自然的性质,它作为自然界的创造是一种被储存的成就,它的存在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是客观的。”如果否认自然价值,就会滥用,造成“公地悲剧”,而使自然界 和生命物种遭受种种不幸。 2、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共同进化观点 人与自然的协调,是以人为主体的,要求人们自己去协调与自然界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必须 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靠人来协调,而且只有人才能协调这种关系。”这就需要人具有主观协调与 自然关系的意识,尽一切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损害。如果这种协调发展的意识淡漠,为“发 展”脱离了环境,就忘记了目的,势必危害人类文明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