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层原因——缺乏认知
比如,小孩和一般人眼睛发痒时,只会用手狠狠地揉搓眼睛,甚至恨不得把眼睛搓坏才解气,那是因为他们缺少“肝开窍于目”的知识, 不懂得眼睛是要靠肝血的濡养的,因此,每当眼睛发干、发痒或发涩或朦胧时,他们只会怪怨眼睛“不争气”,而不会去觉察自己肝血的盛衰;
同样,缺少“脾开窍于口”知识的人,也只会在唇肿、口臭、口疮、糜烂时“恨不得把嘴巴打个稀巴烂”,而无法想到要从根子上去诊治;
同样的,凡是不懂学生心理的教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其反应只能是“你又给我添乱了”,接着就会抱着这个想法去打压“问题学生”;
当我们的心境还比较狭小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我们还站不到别人的认知高度时,我们原本的知识系统就会跳出来阻抗别人的“新学说”,甚至去诽谤别人的人格……
2、心理惯性——先守面子
人,总有很多从众习性。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早已学会凡事先给自己赢得面子。抱怨也是其中一种应对模式。
人要抱怨,总是很容易的。因为,抱怨带来轻松和快感,犹如乘舟顺流而下,那是因为我们是在顺应自己负面思考的天性。抱怨就象口臭,它会传染,习惯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里倒水!
而要想停止抱怨,改而用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事物美好光明的一面,却需要意志力。这“费力而不立即讨好”的事,恰是一般人不愿去做的。
3、深层原因——迷失自己
每个人都拥有着美好的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又难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每当这时,我们便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引发很多牢骚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运……
为什么我们越长大,越孤单,越不安,越不快乐?那是因为,我们在追求快乐或自由的过程中,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了!
《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就说过,我们要分清楚“生活”(life)和“生活情境”(life-situation)两者之间的不同。生活应该永远都是美好的,只是生活当中的一些情境让我们失望、痛苦。
为什么生活是美好的?因为它本来就是如实地存在着,不会因为谁的怎样的批判、论断而有所改变。 |